​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女孩)

2023-06-11 17:22 来源:名达网 点击:

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女孩)

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听?“季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就叫王季什吧。”母亲笑着说。“那就叫王季什吧。”我高兴地答应了。。从此,我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叫王家庄的村子里,村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每到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得正艳,,我们就在池塘边玩耍,有时候,我们会爬到池塘的边缘,看着水里的荷花,我们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取名王季什么名字最好女孩)-第1张图片-

1、周太王世系?

史记》记载的周人先祖世系为:

第一世祖 黄帝,世嗣少典氏。《史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曰有熊氏;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在位百年,传于玄嚣。

第二世祖 玄嚣,名挚,黄帝次子。邑于穷桑,故号曰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zhuān,xū)。

第三世祖 桥极,玄嚣之子,未即位。生子骏,嗣位,是为帝喾(kù)。

第四世祖 帝喾,桥极之子。以其肇于辛,故号高辛氏,都于亳(bó)。元妃有邰(tái)氏女,曰姜嫄,生稷(jì);二妃陈铎氏女,曰庆都,生尧;三妃有娥氏女,曰简狄,生契;四妃訾(zōu zī)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子挚嗣立。

第五世祖 后稷

《史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

《史记 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弃居稷官,故为后稷”,子孙世袭其官,十五而至周武王,遂有天下。后稷卒,子不窋立。

第六世祖 不窋,后稷之子。《史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生子鞠陶。

第七世祖 鞠陶,《史记》载:鞠,不窋之子,因右手掌纹如“鞠”,取名“鞠”,又作鞠陶,夏末周族部落首领。生子公刘。

第八世祖 公刘,《史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

第九世祖 庆节,公刘之子。

第十世祖 皇朴,庆节之子。

第十一世祖 弗差,皇朴之子。

第十二世祖 毁喻,弗差之子。

第十三世祖 公非,毁喻之子。

第十四世祖 高圉(yǔ),公非之子。

第十五世祖 亚圉,高圉之子。

第十六世祖 叔非,亚圉之子。

第十七世祖 古公,名亶(dǎn)父,叔非之子,又称“古公亶父”。广施仁政,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础。追尊为太王。

第十八世祖 王季,季历,古公之三子。殷牧师加封西伯,追尊“王季”。

第十九世祖 昌公(文王),继承其父伯爵,故称“西伯昌”。周朝建立,定都镐京,追封为“文王”。

公元前1122年,文王崩,太子发即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奭(shì)、毕公高为左右,兴兵伐纣,诸候尊武王为天子。

周建国后,把庆阳一带称北豳,把为北豳开发建立不朽功勋的周人先祖不窋、鞠陶、公刘并称为“三王”或“三圣”。

2、古代皇室姓氏有兰姓吗?

有皇室血统的 30 个姓一、张姓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

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 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 后。 解张, 字张侯, 以字命氏。 这支张氏世仕晋, 后又仕韩, 再仕郑, 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 根在河南卫辉。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 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 15 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 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 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

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 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 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 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 县),不断发展繁衍。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 11 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 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 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

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

西周宣王的小儿子 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 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

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肸是历史上 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 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 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 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 20 世、26 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 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 (今河南长葛市), 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

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 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 均系以国为氏: 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 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 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 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 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 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 14 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 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公元前 648 年, 黄国为楚所灭, 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 648 年为楚所灭,子 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 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 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 9 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 的驾车驭马的能手, 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 8 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 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 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 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 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 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 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 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 文王为姬姓, 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 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 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 (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 12 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 770 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 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 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 元前 256 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 其为周家, 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其四, 少数民族改姓。 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 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 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 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 太伯是商代末年 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 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 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 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 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 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 473 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 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 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 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 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 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 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 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 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 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 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 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 11 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 512 年出兵伐徐,引 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 8 世孙卫武公有个儿 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 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 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 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 4 世孙。 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 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 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 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 6 个儿子,第 5 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 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 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 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 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 赵奢依法治罪, 先后杀了赵胜家 9 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 后来赵奢升任将军, 用兵如神。 公元前 270 年, 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 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 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 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 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 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 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 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 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 519 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 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 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 495 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 都以原国名为姓氏, 形成两支胡氏。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 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 为外城, 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 据资料记载, 夏禹时的郭哀、 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 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 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 767 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 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 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 李家窑)。公元前 655 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 (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 687 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 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 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 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 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 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 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 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 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 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 11 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 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 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 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 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 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 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 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 6 世 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 后来齐襄公被 公孙无知所杀, 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 诛杀公孙无知, 迎立公子小白为君, 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 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 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 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二十、梁姓梁姓的来源有三支, 其主源出于嬴姓, 系以国名为姓氏。 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 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 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 5 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 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 前 641 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 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 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 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郑氏源出姬姓, 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 公元前 806 年, 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 生, 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 在公元前 773 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 郐之间的 “京” 地(今 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 公元前 770 年, 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 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 375 年灭于韩,共历 23 君、431 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 以原国名 “郑” 为姓氏。 由于今河南荥阳、 新郑古属荥阳郡, 故有 “天下郑姓出荥阳” 之说。 二十二、罗姓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 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 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 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 宜城(今湖北宜城市), 为子爵, 其地有罗水, 故称国号为罗。 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 即罗姓。 公元前 690 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宋姓源出子姓, 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 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 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 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 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 700 多年,至公元前 286 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 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相传黄帝有 25 个儿子,其得姓者 14 人,共得 12 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 10 个国 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 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 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 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 7 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 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 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 (今河北唐县), 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 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 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 “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 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 505 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 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 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 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 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 韩为氏。 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 食采于韩, 遂以邑为氏。 战国时韩、 赵、 魏三家分晋, 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 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 其一, 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 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 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 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 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 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 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 系今已搞不清楚了。 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 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 氏。 西周初年, 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 建立姜姓许国。 春秋时期, 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 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 商代中期, 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 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 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 678 年,邓国传至邓侯祁, 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 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 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 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萧氏源出子姓, 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 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 他在公元前 682 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 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 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 “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 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 “原 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 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 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 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 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 报了国恨家仇。 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 被封于萧地, 建立萧国, 称为萧叔。公元前 597 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摘自百度,谢谢采纳

百家姓有“兰”姓。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

兰姓人口约104万。兰姓源于姬姓与芈姓,姬姓兰氏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芈姓兰氏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另有很多兰氏是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蓝姓简化而来。

扩展资料:

兰姓名人有:

汉武陵太守兰广

十六国有后燕皇帝兰汗

后燕北平王兰审

前秦将领兰殊

南朝梁有名将兰子云、兰钦

唐朝有登第兰承、真州刺史兰火逵,还有兰宗周

兰姓名人精粹

兰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初授东宫直阁,后因屡立战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惠政,甚得民心。后进号平南将军,封曲江县公。任广州刺史时,被前刺史于食中下药毒死,年仅四十二岁。

兰夏礼:兰钦子,南朝梁将领。侯景之乱时,叛军至历阳,其率部长途奔袭景军,战败而死。

兰冲虚:涪州(今重庆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静思观修道,据传于中宗神龙元年得道仙去。

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兰以权:字世衡,湖广襄阳(今属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学选授中书省照磨。后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广西左、右江地区,安抚少数族民,因功升为礼部员外郎,累官至应天府尹。其博学能诗,为人端谨。兰国征: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经官乾州训导,后升榆林卫教授。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乐于助人,曾于岁饥时把自己俸米分给诸生之贫者。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精于医药。曾以方略帮助兵部尚书王骥攻麓川。后淡于仕途,居住民间著书。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隐君集》、《医门摩要》等。其中《滇南本草》为现存较早,且较完备之地方本草。

兰玉: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

兰第锡:字庞章,山西吉州(今吉县)人,清代官吏、水利家。乾隆十五年举人,官凤台(今山西晋城市)教谕,累擢河东河道总督,后调任江南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任内一直致力于防洪治水,曾于河南、江苏等地抢修黄河护堤。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负责堵塞江苏丰县曲家庄六堡黄河决口,昼夜守候工地。其治水勤奋妥贴,为官清廉,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兰芝堂:一作兰之堂。四川郫县人,清乾隆十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

兰庭辉:福建上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生于一九一三年,死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六一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兰敏:天津人。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调任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兰培珍:山西原平人,少儿教育的积极实践者。一九六零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3、为什么岳飞女儿叫银瓶公主?

宋史-岳飞传中没有提到岳飞女儿,但是《说岳全传》里却记载了岳飞女儿时年十三岁,咬指写血书,为奸臣所阻,后抱着一个银瓶投井自尽,后人都以银瓶称之!

今天我们要说到是宋代野史中关于岳飞女儿岳银瓶的3个神奇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岳家一门忠烈的怀念之情。

一、神奇出生

据说岳飞小女儿岳银瓶据说是岳飞夫人王氏,晚上做梦梦到抱着一只银瓶,然后就生了一个女儿,所以取名为银瓶。

后来岳飞被秦桧构陷所害。年仅十三岁的岳银瓶决定写血书求见皇帝伸冤,可惜被秦桧亲信所阻拦,于是岳银瓶投井而死。

岳王女小字银瓶,以王夫人梦抱银瓶而生,故字之。后王死难,女投井殉。《杨雪湖琐谈》

二、壮烈自尽

根据《嘉兴府志》记载,岳银瓶是岳飞的小女儿,因为岳飞被构陷下狱,岳银瓶打算叩阙讼冤,结果被巡逻的士兵所阻拦,根本见不到皇帝。眼看父亲在狱中受罪,岳银瓶日夜悲痛异常。

有一天岳银瓶看着岳飞送给自己的一个银瓶,悲从中来,干脆抱着银瓶投井而亡,年仅十三岁。

《嘉兴府志》(何年何人所修未考):"银瓶孝女者,王季女也。有至性王入棘寺狱,哀愤欲叩阙讼冤,逻卒守门不得达。洎被难,日夕悲恸,抱王所赐银瓶投并死,时年十三。邺侯经进诗'览奏念缇萦',指此也。后于故第旁,诏肖女像祀之,封正烈节女。"

三、孝女祭祀

等到岳飞被平反,追封为岳武穆,岳鄂王,并为岳飞建庙祭祀。而岳云、岳银瓶都一起被塑像,配享于岳飞庙。历代都香火旺盛

4、周族起源是什么?

关于周族起源是个讨论多次的话题了,从前我也回答过不少类似问题。下面举证的是《史记》、《国语》之外的记载。以资各位参考:

《预览》:“周本后稷,姜嫄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迹而后生后稷。”《春秋元命苞》记载:“孔子曰:‘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苍神用事精姜嫄-----故知周苍。’”《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壡,少昊之国-----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竹书纪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汉书律历志》:“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

《汉书-地理志》:琅琊郡,秦置,属徐州,县五十一,包括:东武、海曲、赣榆、朱虚、诸、梧成、灵门、姑幕、虚水、临原、琅琊、黔陬、云、稻、皋虞、平昌、横、东莞、魏其、昌、高乡、柔、即来、丽、伊乡、昆山、博石、慎乡、安丘、高陵、临安、石山等。-------“赣榆、朱虚:凡山,丹水所出,东北至寿光入海,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有三山、五帝祠。”

《临朐县志》记载:“据《竹书纪年》和《齐乘》载,今临朐境少昊世为爽鸠氏、尧帝时代为帝子丹朱,虞夏时期为季则(则字上加艹)、商朝时为诸侯逢伯陵的封地。”

姬周世系:

1、弃(后稷)——2斄尔——3叔均——4田祖——5伏须——6度宙——7陨臾——8不窟——9鞠陶——10公刘——11庆节——12差非——13毁隃——14公非——15夾公——16辟芳——17亟负——18高圉——19侯平——20亚圉——21云都———22祖绀——23徂类——24诸盩——25太王(古公亶父)——26泰伯、仲雍、季历

26泰伯——27休名——28来诏——29仲奕(武王时封于阎乡)

26仲雍——27季简——28叔达——29周章(武王时封于勾吴)

26季历(王季)——27昌(文王)——28发(武王)——29诵(成王)

吴氏和阎氏均是泰伯后裔,远祖是后稷。《吴氏族谱》和《阎氏族谱》均记载了姬周世系,并且《吴氏族谱》记载,远祖居住在东海边;《阎氏族谱》记载远祖是少昊,明朝洪武年间迁民是“奉旨东迁”-------“携谱寻少昊祖故里”。

看过《穆天子传》没有,周人先祖为赤烏氏!邰是姜嫄母国,后在公元前2121年被封给大司农弃稷!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周部族的起源是这样描述的。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这一部落地处甘肃宁夏一代的黄土高原上,一天,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因好奇踩了上去,十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想把他扔了,让其听天由命。姜原先把扔到有牲口过的小路上,后来扔进树林里,最后扔到冰面上,奇怪的是,无论怎样这个男婴都安然无事。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就把他抱回来抚养成人。由于男孩被扔了多次,于是就给他取名叫弃。弃喜欢种植农作物,深受部落人的喜爱,后来成为部落首领,以姬为姓被称为后稷。这一部落逐渐发展壮大,逐步迁徙到豳(现陕西彬县一代),到商朝末期姬昌继位,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神话传说只是给周室冠以高贵的血统,在母系氏族社会,家庭观念还未形成,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姜原只是在野外发生了一段正常的性事,周室起源于姜原,与神无关。